海蘭不懂車:從2020年到2021年的一些閑話
2020年即將過去了,2021年即將來了,我們仍然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。
因為太渺小,好友兒子的小名是芝麻,有了二兒子,就叫做納米??v然面對時空中一望無際的黑洞,芝麻和納米也都是生而有光的孩子。
這些由小小生命散發的星辰之光,是熱血和希望的光源,也是宣誓一樣堅不可摧的存在,不可忽視也不可抹殺。作為人類,我們都是同樣的元素組成,以同樣的方式而生,又以類似的方式死去。在一段從生到死的時間旅程里,2020年雖然因為全球疫情而稍顯特殊,但還是須臾而過了。
在這一年里,“庚子年多難說“被從故紙堆里翻出來,一貫理性的娃問我有啥科學依據,我只好倒推:“1960年大面積受災、1900年八國聯軍入境、1840年鴉片戰爭……”,帶著十四歲少年的執著,娃追問道:“然后呢?”是啊,僅華夏文明就有五千年之久,幾百個庚子年的統計數據也并無說服力。沾染情緒后架構的人為概念從來都經不起“然后呢”的推敲,多數時候,成年人更喜歡把對災難的不安推向未知的力量,享受“冥冥之中被安排的”虛假安全感,很顯然,這樣能夠更容易找到心理支撐,也讓自己看上去沒有跟周圍人有什么不同。然而,正是不同,造成了人和人之間巨大的差異。
一些人的壞年份也可以是另一些人的好年份。2020年,奢侈品包括豪車的銷售居然一路看漲。消費兩極分化,大多數人愛的并不是奢侈品,也并非所有的logo都是那么美艷不可方物,甚至也從未寄希望于數倍價差能帶來更好的質量。大家愛的,無非是一種社會認同,我可以、我也可以我怎么都可以的那種感覺。這也就解釋了“女性是消費奢侈品的主力”的原因。一定程度上,越弱勢,越缺乏成就感,越不容易得到認同,越容易對奢侈品狂熱。在楊笠說個調侃男性的段子都要被舉報性別歧視的2020年,即使是在男性的汽車世界里,中國女性仍然擁有消費的主導權。討好女性,就討好了疫情之下迅速壯大的直播和電商市場。
是什么讓別人的壞年份變成了自己的好年份?當2020年GDP前十名的城市僅存北京的時候,“北方的經濟被南方碾壓“的呼聲日益高漲。一位做海外注冊公司注冊的朋友說,從2020年2月起,他的業務量暴增,其中北方除北京外的城市寥寥無幾,而來自于江浙滬和廣東的訂單不斷。這只是南方經濟之所以持續起飛的一個側影。也許世間沒有神,但天道常存。天道是能量守恒,天道始終酬勤。
“勤奮不一定馬上有收獲,但勤奮最終會讓我們穩定有收獲。“這是社會運行的簡單法則。從這個層面上講,一夜暴富并不值得讓人欣喜若狂。但在2020年,汽車和資本市場雜糅的邊界,新能源版塊給了普通人財富翻數番的機會,事實也又一次證明,我們的確是普通人,巨大的放水之下,我們沒有弄潮兒,而是被沖的七零八落。到最后,資本催生和催熟的,資本會自己收割。而作為一個普通人,不讓自己成為一顆韭菜仍舊需要過人的堅定和智慧。
對于勇敢的人們來說,生活從來不普通。2021年,可能更加美好,也可能更加糟糕,不要讓努力成為一種姿勢,而是成為我們挑戰生活的一種方式,才是日益蒼白的人世最好的生存之道。
也許在2021年,平凡如我們,想要的無非是一個通透的天氣,幾縷陽光斜斜地射下來,一個舒適的可坐可臥可以盤腿的沙發或者椅子,一壺釅茶,日飲七盞,當然也不必也過于醇厚甘甜,慢慢地喝著,閑閑地翻一兩頁書,或者隨意玩玩手機。至于壺和杯子,是不是顧景舟的紫砂或者古川子的巖礦,并不要緊。耳邊能依稀聽見父母、愛人和孩子嬉笑或者吵鬧的聲音,如果對面再坐一兩位碰巧聊得來,不說話又不覺得尷尬的朋友,就是極好的了。
這樣樸素的愿望聽上去滋潤而美好,本質上卻無法成為2021年后的人生常態。沒辦法,新冠疫情還在繼續,世界在滑向多元中心,階層的分化成為必然趨勢,我們仍要在更激烈的不確定性中撲騰,今后十年又是一段不進則退的激流之爭。沒有對錯,沒有好壞,2021年,注定是一些人的機會,和另一些人的悲哀。
仔細想想,那些嘈雜的焦慮,也許只是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年人都太愛撒嬌了。北京疫情下的感染者軌跡曬出了奮斗的北京人,一時間感慨萬千。而從古至今,忙碌,不過是中青年人的常態。我們的父輩在這個年紀,還有不少為生存而戰;我們的祖父輩在這個年紀,為血雨腥風的戰爭而戰。辛苦付出未必讓人難過,但訴苦會增加痛苦的濃度。顧影自憐對改變現實毫無幫助,奮斗者恒奮斗。
以上。2021年,愿心更強大,不忘過去,站在當下,也看見遠方。